时间:2022/10/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掌上春城讯年之前,宜良县有18万亩荒山没有利用。经过讨论后,宜良县决定在全省先试先行,面向社会出让荒山使用权。3年后,昔日的荒山野坡种上了果树、药材和鲜花,为宜良县建设“中国花卉苗木之城”打下了良好基础。

去年,宜良县苗木花卉产业产值达38亿元,共带动6.2万人实现就业,苗木花卉产业也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如今,在国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宜良因改革成效突出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为优化营商环境,宜良县施行惠商绿卡制度、建立企业家俱乐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中心行政效率。

从昔日的“滇中粮仓”转变为“中国花卉苗木之城”,宜良县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态,锐意进取,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拼搏奋进。

敢为人先

在全省率先转让荒山使用权

年,时任宜良县委常委、宜良县常务副县长的官自德随云南农业考察团赴日本交流考察,了解到日本私有林要多于公有林,私有林地管护效果和利润均较为突出的情况后,他想到了宜良县的18万亩荒山。

于是,回来后,他便向宜良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一万多字的报告,希望盘活这18万亩荒山。

官自德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属于村集体管理的18万亩荒山因缺乏资金和技术人才,导致荒山不能有效利用和开发。一些荒山因疏于管理,山坡上稀疏的树木还被人为砍伐,生态环境并不好。

“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政策涉及的只是田地,林地和荒山要怎么开发在全国并没有详细的指导意见。我想应该把荒山让给农民来种,一来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二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官自德说。

想法虽好,但要推行的阻力却不小。官自德认为,最大的阻碍是观念问题。恰逢当时,山西吕梁地区拍卖“四荒”土地使用权的经验交流材料也印发到昆明。官自德找到这份材料后深入研究,回应了问题。最终,宜良县在全省率先作出开发荒山的决定。至年,全县18万亩荒山出让了12万亩,开发11万亩,种植有经济林、果木林等各种树木。宜良县开发荒山的先进做法也获得上级部门的肯定,中央、省、市媒体对此进行广泛报道。

官自德回忆,开发荒山的政策出台后,受到本地农民的拥护。当时流传着“农村奔小康,粮烟堆满仓,工厂遍城乡,牛羊满山岗,荒山花果香”的顺口溜,总结宜良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但他自己也没想到,当时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开发荒山行动,最终为宜良打造“中国苗木花卉之城”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农民掌握了荒山土地几十年的使用权,为后期宜良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土地。

深化产业

三角梅成就苗木花卉大产业

年,如今的宜良县苗木协会会长杨志华才中专毕业,分配至宜良县百货公司工作。他也没想到,在宜良火车站生长了多年的三角梅,日后竟会成为宜良最赚钱的苗木之一。

杨志华说,经过考证,宜良县是中国最先种植三角梅的地区之一。三角梅原产巴西,在修建滇越铁路宜良站的过程中,法国工程师从巴西引进、种植了名为“安格斯”的三角梅,自此三角梅首次落地宜良。

由于宜良气候适宜三角梅生长,长期以来,当地群众纷纷从宜良站采剪三角梅枝条扦插繁殖,美化家园。当年种植在宜良站的巴西三角梅“安格斯”经历岁月洗礼,在宜良站仅存两株,但在多年间,“安格斯”却在宜良县居民的庭院中开枝散叶,为后期宜良县三角梅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10月28日,宜良县将三角梅定为县花,三角梅正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作为小区、街道绿化所需的苗木花卉产业也随着兴盛。至此,昔日的“滇中粮仓”逐渐向“中国花卉苗木之城”转变。

杨志华介绍,三角梅已成为宜良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中最响亮的名片。目前宜良县有约多个品种的三角梅,种植面积近3万亩。成为全国第三大三角梅种产销中心。农民种一亩苗,一年之后可卖3万元。

近年来,宜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今年6月4日第六届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暨宜良花街节开幕,苗木花卉展位达个,其中精品展位45个。家参展企业中,有36家企业是从省外赶来参加,参展苗木花卉达余种。

宜良县委书记李绍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宜良县引入了“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办会档次从县级提高到市级。经过6年的发展,整个办会的水平、文化、招商引资、精品展示、苗木花卉等方面的内容也都做了起来。通过展会向全国苗木行业展示了宜良县是基地最多、品种最多、最适宜居住和价格最优的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县。去年宜良县苗木花卉的产值已达38亿元,带动了共计家企业和农户参与其中,带动了6.2万人就业。苗木花卉产业也成为全县参与度非常广、参与面非常深的支柱产业。

勇于突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再成全国标杆

纵观宜良的发展历程,“改革先行者”的身份,多次出现在宜良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开发荒山还是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宜良县都通过弘扬“赶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态,以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劲头,闯出一条致富路,成为带动示范改革成效的先行者。如今,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宜良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宜良县陈家渡社区的一个山坡上,种满了叶片呈紫色的紫娟茶,6月初村民们将茶叶采摘后,送到山脚的合作社集中加工成红茶。这片茶山由普洱茶科所专家指导,全程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每公斤售价高达0元。

但在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让这片荒山凸显价值的,正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陈家渡社区党委书记杨明霖回忆,年这片山坡上的板栗树因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持续干旱导致很多树木枯萎死亡,亩板栗几近绝收。承包户觉得这片地再无开发价值,便退还给村小组。

为了盘活这多亩闲置山地,社区“三委”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到普洱学习考察。经过基层走访、征求意见,邀请专家论证,全体村民决定在这片山坡上种植高附加值的普洱茶新品紫娟茶。并成立“郦缘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建设茶庄园,发展“茶叶种植、观光旅游”的现代都市农业,进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同一年,因宜九公路、昆明东南绕城高速路建设需要,先后占用村集体和村民土地多亩,征地补偿0余万元。经过“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95%的群众同意将约0万元征地款作为股金入股到合作社中,种植紫娟茶。

最终在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了紫郦茶庄项目。目前合作社共种植紫娟茶万株亩,并在种植和制茶过程中请普洱茶科所专家层层把关,实现宜良紫娟茶的品质与普洱种植的紫娟茶保持同一水准。

杨明霖说,今年秋茶采收结束后,每亩茶叶的产值将达2万元。而这仅仅是集体经济组织起步之初的收益,今后茶园的形势将会越来越好。

自年9月宜良县列为全国年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来,宜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亲自挂帅,亲自抓任务落实。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个层级的组织体系,“刀刃向内”下决心解决遗留问题。在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折股量化股权设置与管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试点工作任务。为此,农业农村部将宜良县列为全国2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之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全国推广宜良经验。

自加压力

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佳县

宜良县在担当改革先锋的同时,更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努力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宜良的跨越式发展。

67岁的宜良居民邱永顺今年想带老伴出国旅游,从没办过护照的他来到宜良县政务服务中心,只花了不到一小时,就把所有手续办完了。

“没想到这么简单,带着身份证过来就能办,然后在家里等着就行,公安部门会把护照快递到家里。”邱永顺乐呵呵地说。

这要是在以前,邱永顺不可能只跑一次就能办完。宜良县政务服务中心审批科长范燕介绍,原来办理出入境证件需要身份证、户口册及相关材料证明,需要15个工作日后才能办理完,而且还有照相费、邮寄费等费用。

这得益于宜良县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环境最佳县的努力。年宜良在全市率先推出2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同年,宜良县政务服务中心完成搬迁,办理窗口由原来的29个增加到65个。之前日均办件量在件左右,如今的日均办件量约1件。

年1月至11月,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办“最多跑一次”事项件,办结率%,群众和企业满意率%。

此外,宜良还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全程免费代办服务。搭建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真正做到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我以前在外省建厂,审批环节至少要3个月。但来云南宜良建厂,35天就把行政审批程序办完了。服务非常好,我很满意!”宜良瀚林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先生说。

除了在行政审批环节下足功夫外,宜良县委、县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县级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开创县级派驻重点区域招商专员制度,在获取有效信息、开拓招商渠道、联系重点项目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为了让引进来的企业扎下根安心发展,宜良出台了惠商绿卡制度、开办企业家俱乐部、设立企业服务月。

惠商绿卡从户籍、子女上学、就医、停车、游览景点等方面给予持卡人优惠。年开设的企业家俱乐部,由县级领导轮流值班,倾听企业家对发展、改革提出的诉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每年7月为企业服务月,动员全县各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也正是因为积极维护营商环境,宜良于年6月荣获“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称号。

李绍俊表示,接下来,宜良县将建立健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涉企部门拉高工作标杆,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促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宜良县将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宜良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态,以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劲头,全力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佳县。

记者手记

宜良,一直在争先

到宜良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宜良县全体党员干部不断拼搏奋进、一路披荆斩棘的精神面貌。每当时代发展至关键节点时,宜良县的干部职工都主动作为,突破瓶颈。

这里的人民从不安于现状,上世纪90年代,当全省都面临着荒山因为政策模糊和缺乏资金、技术而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时候,宜良县在全省首开先河,面向私人转让荒山土地使用权,解决了荒山治理的难题。

年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宜良农民带着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念,将原来种植水稻、蚕豆的田地,用于发展苗木花卉。商业嗅觉灵敏的人,顺应城市扩张的趋势,做起苗木花卉生意,发家致富不在话下。而普通农民,在政府打造“中国花卉苗木之城”的进程中,通过流转土地、再到企业打工,拿着两份收入,日子也越过越好。

如今,宜良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敢于破除利益链条和各类潜规则,盘活了沉睡数十年的集体资产。农民在享受着种植花卉苗木收益的同时,还将享受到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红利。

宜良一直是宜居富足之地,但富足的原因是宜良人民不安于温饱、期盼富裕,最终用辛劳和汗水换来了幸福的生活。而宜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弘扬“赶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态,正是宜良人民为让生活再上一层楼而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真实写照。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程权

责编:吴晨萍一审: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1886.html
------分隔线----------------------------